边界,真经,迷悟,师兄当年做这部剧时大概也透露着一定的迷茫无奈心境吧。以及在此迷茫中仍然固执地要向西撞到底的少年心气了。

不过如果作为一个剧而言我还想看到挖得更深的东西了。_(;3 J L)_


小童念着shishishi,却不知是非

小童们都知道他们去取经了,却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取到经”

“孙悟空像风,你用这手指去指风,风伤不着你的手指,你用脚去踹风,风也伤不了你的脚,然而这风却可以折大木,毁大屋。折指断脚乃小胜,摧枯拉朽为大胜,这孙悟空是齐天大圣,可是他真的每一场都打胜了吗?”

怎么你们都睡着了?醒醒醒醒,这很重要!不懂得这些道理,就分不清黑白是非,走在路上分不清东南西北,醒醒!醒醒!

徒弟三人扑腾着扑腾着,故事泯灭又出现又泯灭,就像众生,一副其乐而融融的样子。

编剧:你们连自己都没能看清,又凭什么质问我!凭什么质问唐僧?

猴:那你告诉我,师父在哪?

编剧:他走了

众人:去哪了?

编剧:西天

众人:西天在哪?

编剧:你们要自己去找!

众人:怎么找?

编剧:斩荆披棘,披星戴月,用你们的心看清脚下的路!

从取经到六报,从古至今到未来,这样的问题都将一直存在着。众生继续匍匐扑腾苏醒泯灭苏醒

六报门口有关卡,最重要的关卡,是那个“西”

“每当夕阳西下,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行走于繁华都市的掌纹中,欲哭无泪,无处可逃,心中的惊惶盖过了马达的轰鸣。夕阳的轮廓里,他们仿佛看见一个背影,往地图上不曾标明的边界走去。

那边界上只写着一个名称:西。” 

路不在罗盘之中不在书中,在于脚下


很喜欢看地图的场景和全剧的肢体表达,不过单纯从剧本而言……觉得挖得还不够深吧。

因为我觉得说理,或者说,指出“众生都在扑腾着找路”“你们醒一醒”“用你们的心看清脚下的路”“边界重难越心界更难解”“路不在罗盘在心中”“吾将往之”,是相对容易的。可是难道就仅止于此吗?只在把这个道理直接宣之于口,就痛快了吗?或者换句话说,观众就真的get到了吗?

曾经我也觉得直接讲出道理非常掷地有声振聋发聩(最重要其实是自己爽),但是后来发现常常是……真的是更多是为了自己爽。毕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个“箴言”,也并非是多新鲜的东西。如果没有见过,会被唬住被震撼。可是一旦见过同主题的……这样就难免有些疲弱了。就会有一种:啊,我知道你要讲这个主题了,so what。我总以为,这种类型的道理,是不好由作者直接宣之于口的。至少是不该这么意图明显的宣之于口。它应该是由观众自己从故事里get到的。归根到底,在我看来作为作者首先要讲的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道理。

结论:先把故事讲顺溜,doge

唉其实这真的是个人倾向问题。我是倾向于好好讲故事段位不够别特么瞎几把实验的。连实验材料都分不清搞什么实验啊。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你讲人与人间隔阂千万重山,你是要用象征性的甲乙丙丁吵在一处表现呢,还是像猴神那样,故事也讲了连带文化历史背景最后还特么合理HE了,给人来的后劲和希望更大呢?

亦或是,你说战事难平仇怨难消放下可贵,是要冲观众大喊“你们还要继续吗?!”还是像三块广告牌那样一脸性冷淡步步逼问真凶最后虽真凶未平却获得救赎,亦或是像盖谢尔剧院的《乡村》那样,快乐的傻子迎来每一个人再哼着歌难过地埋掉每一个人呢?我始终觉得克制冷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emm本身我自己审美偏好会更喜欢不动声色杀人而不是大喊大叫吧。而且觉得越是大件事越是浓厚深重的情感越要冷静克制的叙述(所以比起猴神我自己更偏好广告牌hhh)。做剧很容易一不小心就,too emotional。急于把自己的发现第一时间告诉全世界,哐哐哐呼喊奔走,却没有冷静下来看到底想要说什么。还是一句话,藉由故事表现人物,人物便自有他的道理了。至于道理,潜移默化地就会出来,脑子里想的心里放着的,终究会融进去不可能藏得住。其余的,就是留给评论者观众们自己去把真理“越辩越明”了。重点在于,道理是放在人物身上的,不是独立存在的。要让各人物都按自己的道理行事,让他们织出整个故事的所谓“大道理”(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创作者本身表达出来的倾向和态度了)

评论
 
© Hirac | Powered by LOFTER